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祖父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祖父的教学反思1《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节选自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怀念。文章语言平实,质朴,自然,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又勾勒了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农家小姑娘形象。正如著名作家矛盾所说,萧红的作品是“一幅多彩的风图画”。
课前我已经要求孩子去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呼兰河传》这本书导入,了解作者,让孩子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萧红。意在让孩子学会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然后我出示我搜集的资料,要求学生默读,并提出新课标中的默读要求,每分钟300字,这里有197个字,用时四十秒。这一要求一提,学生立即集中精神进入默读状态。由此,我意识到,在布置孩子任务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要求。
字词教学中,注重字词的积累,比如“种”“溜‘”杆“,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利用意思来辨别读音,用不同的读音去组词。”栽“的教学时,我采用了形近字辨析的方式,让孩子自主换偏旁,组词。课文中长句子的检查,请一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一般会答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这时我追问,听出了什么感情?这一追问,让孩子明白在作评价时要有明确的指向。另外给他们小提示,在评价朗读时,可以从字音,断句,是否通顺流利,情感等方面去评价。
走进课文,享受乐趣时,我以一个问题”你认为哪儿最有趣?读出这份乐趣来,做上批注。在巡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指向不明确。我的意图是让孩子找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但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找到了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通过生机勃勃的园子来体会趣味。这个是我忽略的点。一个孩子站起来将这一段读的有滋有味,而我却忽视了及时表扬这个环节。这是课堂的生成,我没有抓住这个好机会,指导孩子朗读。这段文字虽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很长,这里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细细品味,以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体会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拓展环节,我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的段落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快乐。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给充足的时间,便径自拿起孩子写的文字读了起来,读完之后,匆忙结束了这节课。课间孩子跑来说,’老师,刚刚许孟宇的故事还没有写完。他写的是,小时候他发现镜子里有一个人,然后他就对着镜子做鬼脸,觉得很有趣。之后,他又一脚踢上去,镜子碎了,他对妈妈大喊道,妈妈,那个人碎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我也不禁笑起来。是的呢,照镜子这件趣事的有趣在后面这部分。而我,却没有耐心等一等,让孩子写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由头,打断了这个趣事。对的呢,平时的教学中,我多半处于一种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而忘记了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等一等,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等一等“这三个字,是我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极力做好的一件事。
另外,我的教案上写着四个字”不说废话“。作为一个职初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啰嗦,会不停地重复孩子的回答,这是大忌。此外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升,在孩子自主回答的时候,超过预设,我的课堂语言就贫乏了。另外评价语言的积累也是当务之急。
祖父的教学反思2以下是薛发根在“教海探航”颁奖会议上对《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最近,我在博客上连续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思考,旨在发掘名教师在备课、洗课、上课上的研究资源,进而启发自己与同仁。
教海探航的活动近几年我都参加,再累再忙都会如期的参加。昨天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得更好。在学校里一直没上过。在泰州时有三个板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读课文,概括,体会是怎样写具体写形象。第二是作者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第三点是作者是怎样写好的。只上了两个板块。我回家后反思,这样上效率不高。我的目标没有达成。我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表达方式,一定要让学生写作,这是我一直主张的过程。写一定要充分,15-20分钟,要有酝酿的过程。我怎么样才能省下时间让学生写呢?在张家港上时,先让学生谈我对祖父的园子有哪些了解。我与祖父生活的园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做了些什么。学生找了摘花……我与祖父在做同样的事时有什么不同,学生找出哪里等词,找出这些虚词,因为虚词是表达情感的。再用一个词概括童年生活。第二板块,作者既然写童年生活,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呢,这些与童年生活有什么联系。写园子里所有的……
这里写自由,前面也是写自由,这里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前面是描述,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愿意怎样就怎样,学习萧红这种特殊的写法,用了10分钟时间。一下子就切入主题,比较冷。我就琢磨,这样上有什么问题,让全体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语文的状态,有什么方法。这两节课我到底让学生干什么,我教什么我知道了,让学生要动,让所有的学生要参与。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动起来,我反复地看这篇课文,生字要学,生字与内容一梳理,发现有了三种,一组是词语,是写丰富多彩的园子,第二组是写很多庄稼,韭菜等词是生字,在孩子与祖父的园子是不一样的,孩子眼中的园子是不一样的,成人关注的是做什么,孩子关注的是有什么。
第三组孩子在里面干什么,我整理出来了。三组词用出来了,这里有一个草帽这个词,怎么让他写。既要让他写,还要让学生归类,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词语只有归类,学生才会意识、进行记忆与运用,所以用了第一个环节,默写。因为学生不一定会默写,所以允许让学生看课文。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记忆深刻,只有他在写不出来的时候,才会特别注意。我们要研究怎样让学生进行高效的记忆,语文老师从来不强调高效的记忆。第二个板块这些昆虫与庄稼在作者的眼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关键是让学生如何去学,我们要关注让学生如何活动。首先让学生读得充分。要让学生读得有感情。指导不能刻意,要自然。上课要与课文的基调结合,要让学生读出什么,读到什么程度。要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读懂。读出怎么写的,这才是本质的。语文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言语的表达方式,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本质,不然学习不能课文的精髓。这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根基。第一个学生读得没感情,所以让学生推荐一个,读得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批评。第二个学生读时读得很好,所以我让学生说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这个学生说得很好,有感情,有想象。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离不开想象,否则是机械的,无效的。第三个学生的读摇头晃脑,这个学生很有表情。以前教材中有表情朗读,当学生的表情发生变化时进入了真情。所以让学生进行有表情的朗读。
开始学生没表情,后来有表情读了,这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巧妙地引导学生朗读,如果学生水平很低,这时候就要老师读。朗读完后,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是一 ……此处隐藏5603个字……愿意写作业就写作业……孩子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提醒重复的不说,这样孩子的思维可能会更发散。也可以就自己的提示,请三个孩子来说。
祖父的教学反思11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引导学生走进园子,体会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认识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些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并感受到作者在园中不管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快乐的。接着分别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让作者感受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祖父教作者区分“谷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后,都能抓住两个重点词“笑”和“慢慢”体会到正是因为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再次体会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倭瓜、玉米、黄瓜、蝴蝶等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总之,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我深深体会到支玉恒老师讲的,只要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无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分析、概括、总结。
祖父的教学反思12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我首先让他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十分精彩,有的说“这是个美丽的园子”有的说“这是个丰富多彩的园子”有的说“这是个好玩的园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美丽、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好玩、有趣、自由、悠闲、快乐、健康”等词语,并简单进行了整理,有的是写园子的景物的(美丽、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有的是作者的心情(自由、悠闲、快乐),然后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些词语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交流谈感受时,再板书概括出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如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最后引导他们有感情朗读相关文段。因为课文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加上作者语言生动,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如此快乐、如此自由,再顺势引导作者的写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当学习完这篇课文,我接着让他们也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孩子们可开心了,纷纷举起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趣事,看着一张张笑容满面的笑脸,听到不时传来的笑声,我觉得很快乐,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成功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收获,课堂不仅使他们学会了知识,也带给了他们快乐。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归功于本地阅读资源的引入,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祖父的教学反思13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
1。资料交流:
学生出示自己课前准备的作者的资料,以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并在读书的基础上 ,交流(1)“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2)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拓展迁移。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你曾经难忘的去处吗?讲给班上的朋友吧!
收获:作者的富有孩子气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的惟妙惟肖。同学们边读,便发出会心的笑。让人真正感受文字的魅力!
祖父的教学反思14这是第二次教这篇文章,说实话,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写得很美,完全体现了一种儿童的心态,无拘无束,自由。读起来很美,可讲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初次教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可讲,翻遍了很多教参、教案,仍然没有找到方向。于是就让学生读了读,这篇文章就结束了,可心里总觉得有点空空的。后来,有幸听了于永正讲这篇文章,我就特别留心听,发现了我自己的欠缺究竟在哪里,那就是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思路,同时还不够开阔,经常性的被教学参考左右。于老师用3个问题和一个示范朗读就把这篇文章给整体解读了,而且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也很乐意学,在这样的过程中还训练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第一个问题,初读课文,你看到什么了?生画下来,板书看到的这些,有没有同类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个问题,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祖父:宽容,慈祥
第三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些的?
这次,第二次教这篇文章,我就仿照了于老师的方法来上课,发现学生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在老师这样的循循善诱下,他们不但积极性很高,而且概括能力,语言表达都很有空间。我想,我们在教材的解读上还得要多用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也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祖父的教学反思15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首先自己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专》有详细的了解了萧红的生平,对作者以及她的作品有了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上课期间,不断穿插萧红的生平和她的一些作品,以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效果非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