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5-11-26 17:54: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1、录像

(1)商场外景镜头

(2)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3)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① 柜台物品

② 售货员正在摆放文具

③显示摆放结果

2、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

3、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 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 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

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学生观察、猜测、思考,进一步理解并学会分类,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三、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 ……此处隐藏15303个字……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并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人民币及准确进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人民币的模型(课本附页1)、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买文具,需要人民币。

(1)观察人民币,交流辨认方法。

纸币:根据小写数字和“圆”、“角”字可以分别辨认“5元”、“2元”、“1元”、“5角”、“2角”、“1角”。注意大写数字“伍”“贰”“壹”的写法。

硬币:找出数字,看清元、角还是分,就能确定面值。

(2)师生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三个单位。

(3)兑换人民币,掌握单位关系。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兑换人民币、数一数的操作活动,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元=10角

1角=10分

(4)引出问题:

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一: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1.独立思考,寻找方法。

2.组织交流,多种付法。

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付钱方法。

(1)付10张1角。

(2)付2张5角。

(3)付1张5角、1张2角、3张1角。

(4)付1张5角、2张2角、1张1角。

(5)付5张2角。

问题二: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

1把尺子8角,要求从1元中减去8角,还剩下多少钱。

2.应用换算,简洁表达。

1元=10角

10-8=2(角)

答:应找回2角。

问题三: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1.理解题意,交流思路。

“正好”的意思是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刚好是1元,不多也不少。

2.巩固换算,交流买法。

根据1元=10角,得到各种不同的买法。

(1)买2支铅笔:5+5=10(角)

(2)买1把尺子和1本练习本:8+2=10(角)

(3)买1把尺子和2个橡皮擦:8+1+1=10(角)

(4)买5本练习本:2+2+2+2+2=10(角)

3.教师小结:人民币上有国徽和祖国的秀丽山水,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换一换。

2.填一填。

注意:可以先把元和角分开算,再合起来。比如第3小题,3个1元是3元,5角+5角=1元,5角+1角=6角,所以3元+1元+6角=4元6角。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在生活中正确地使用人民币去购物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