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游记日记4篇

时间:2025-09-12 01:27:09
精选游记日记4篇

很快一天又过去了,一定会有值得记录的想法吧,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篇日记吧。好的日记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记日记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游记日记 篇1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小队来到了南宋御街。远远望去南宋御街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人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走向南宋御街,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御街的门口。在南宋御街的对面,我们看到了用铜雕刻成的一户人家。听妈妈说这户人家一共有32个人,其中最老的已经80多岁了,这户人家以前就住在这里。走进南宋御街,我看见大门是用绿色植物装扮成的双龙戏珠,点缀着南宋御街,让它变得更美。里面的游览车也和平常看见的游览车不同,它的座位都是用木头做的,它没有喇叭,看见人的时候只是摇一摇挂在车上的铃铛。御街两旁有许多老字号,像孔凤春、边福茂等等。御街旁的房子也和古代的房子差不多,房顶上是由很多瓦片盖的,那些门都是用木头做的,和古代的门一模一样。

在向前走,我们看到了活字印刷,可是我弄不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些字都是反的呢?我们继续向前走,我突然看到了一个人,指着它对陈旦阳说:“这个人怎么穿得这么奇特?”陈旦阳说:“不清楚。”我们跑上去问了一下。哦,原来是这里的环卫工人,连环卫工人都穿得这么奇特,是不是他用来清洁的东西也很奇特呢?果真,他看到垃圾就用他的长木头夹子把它夹起来,放进竹篓里。接着我们又看见一群人在围着看花轿,着花轿是红色的,很美丽。

在河坊街这个十字路口,我们恋恋不舍的望着那南宋御街,心想:在南宋时期科技是多么不发达,如果让古代人来看现在的社会,那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游记日记 篇2

放假啦。许多附近的景点都博得人们的青睐,城市里的人们纷纷驾车出动,游山玩水,乐在其中。我们也不例外。这次,我们驱车前往宜阳境内的花果山一探究竟。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花果山可不是一座小山,海拔有一千八百多米高,矗立在豫西群山之中,气势非凡,景色壮丽。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光顾这里。只是由于这里太过偏僻,又没有名气,所以鲜有人问津罢了。不过这门票也还便宜,一个人只要二十五。

我们把车停在半山腰的一个停车场上,便徒步登山。山上遍植高大葱郁的树木,将整座山装点成活力绿色,遮天蔽日,让人感觉很清凉。路旁开满了菊花,有黄色的,还有白色和紫色的。若是你仔细闻闻,菊花的香气便会让你为之倾倒。颜色很美,气味也很美,给花果山增添了许多诗意。

除了菊花,山上还有许多枫树。时值秋季,点点红叶点缀林间,十分漂亮。如果站在另一座山上远远望去,青山之中夹杂着片片红色,更加别致。旁边还有一些小山,整座山都被红叶覆盖,有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趣味了。

行走在这样幽静的山中,你会被路旁别具一格的巨石所吸引。这里的石头都是白色的,和华山的一个样,看上去很是面目狰狞。石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成不同的形状。有一尊像一只卧着的青蛙,正朝向远处的群山。想象力丰富的人们就联想到这是一只青蛙思念远处的故乡,时间久了,化为石头。人们给一座座巨石取了不同的有趣的名字,正是他们点缀了这座奇山。还有的石头上放着人工雕刻的雕像。看,那块石头上,孙悟空正翘首而立,似乎对我们的来访表示欢迎;那里,唐僧和沙僧正站在一块巨石上,望着远处的群山,若有所思;深林之处,猪八戒正卧在一块石头上,懒洋洋地睡起了觉,几只小猴子围着他又转又跳,似乎不想让他睡好吧。

水帘洞是花果山的著名景点。我们来到水帘洞前,只见一个不大的石洞,洞口不停地滴着泉水,像下中雨一般;石洞上的崖壁上有水冲刷过的痕迹,看来以前这里水势很大,只是现在逐渐变小了。有的人冒“雨”冲进洞里看个究竟,我们也跟了进去。里面地方不大,最里面有个更大的洞,几乎什么都看不见。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三尊泛着金光的佛像,想必是后人放进去的吧。

天色已晚,而我们还未登顶。只好作罢了。真希望下次还能再来花果山,和孙大圣聚一聚。

游记日记 篇3

今天,导游带我们去爬黄山。我们不是爬着去的,而是坐索道上去的。

导游本来说只要等一个半小时,可是我们等了四个多小时才上,这个导游,这真会忽悠人,我们爬山都能爬到顶了。上午是大好天气,要是去爬多好,我们坐索道刚上山,就开始下起了雨。山下是一片雾海,我们好几个景点都没看,鲤鱼跳龙门、龟兔赛跑、金龟探海、飞来石……不过,我们一共爬了四座山,其中有三座山都是很好玩的。第二座山的百步云梯,第三座山的一线天最好玩,楼梯非常陡,斜度是75度,从上面还哗哗地淌水,这可可怜了我们的鞋和袜子,爬完这座山以后,有三块石头我们是能看见的,是仙人指路、蛇头石和海龟石,我最喜欢蛇头石。

第四座山是最高的,我高兴是因为我是跑得最快的一个,一开始比导游跑得还快,而且,我和我爸等大部队等了很长时间,然后我们一跑又跑第一了。哦,对了,我还没介绍第四座山的名字呢!它叫——光明顶。我们在光明顶上拍完照,吃完烤肠,就开始下山。

一开始我们强烈反对坐索道下山,但是导游说这次不可能再等四个小时了,最多等一个半小时。我们到那个地方,连半个小时都没等。

虽然下雨,看不见景点,但是一线天也很好玩,这次黄山旅游还行吧!接下来,我们要到宏村玩喽!

游记日记 篇4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初一日 晓起,晴丽殊甚。问其地,西去路江二十里,北由禾山趋武功百二十里,遂令静闻同三夫先以行李往路江,余同顾仆挈被携带被子直北入山。其山不甚高,而土色甚赤。升陟五里,越一小溪又五里,为山上刘家。北抵厚堂寺,越一小岭,始见平畴,水田漠漠。乃随流东北行五里,西北转,溯溪入山。此溪乃禾山东北之水,其流甚大,余自永城西行,未见有大水南向入溪者,当由山上刘家之东入永城下流者也。北过青堂岭西下,复得平畴一坞,是为十二都。西溯溪入龙门坑,溪水从两山峡中破石崖下捣,连泄三、四潭。最下一潭深碧如黛,其上两崖石皆飞突相向。入其内,复得平畴,是为禾山寺。寺南对禾山之五老峰,而寺所倚者,乃禾山北支复起之山也,有双重石高峙寺后山上。盖禾山乃寺西主山,而五老其南起之峰,最为耸拔。余摄其大概云:“双童后倚,五老前揖。”二山即禾山、五老。夹凹中有罗汉洞,闻不甚深,寺僧乐庵以积香出供,且留为罗汉、五老之游。余急于武功,恐明日穷日力不能至,请留为归途探历,遂别乐庵,北登十里坳。其岭开陟共十里而遥,登岭时,西望寺后山巅,双重骈立,峰若侧耳耦语然。越岭北下,山复成坞,水由东峡破山去,坞中居室鳞比,是名铁径。复从其北越一岭而下,五里,再得平畴,是名严堂,其水南从岭西下铁径者也。由严堂北五里,上鸡公坳,又名双顶。其岭甚高,岭南之水南自铁径东去,岭北之水则自陈山从北溪出南乡,鸡公之北即为安福界。下岭五里至陈山,日已暮,得李翁及泉留宿焉。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隐也。

初二日 晨餐后,北向行。其南来之水,从东向破山去,又有北来 ……此处隐藏7317个字……由西南面去的一条,从九龙下钱山,抵达茶陵州。这就是武功山四方的境域。

初四日听说天上的阴霆未散,我便静静地躺了许久。早餐后才起来,雾影忽开忽合。于是从正路下山,想去探寻风洞石柱。直往下三里,逐渐见到两旁的山都在茅草丛中露出脊梁,没有崖壁峰峦的奇秀,远远看见香炉峰顶也时出时没,而它的半山仍然和先前一样浓雾弥漫。我心想风洞石柱还在二三里以下的地方,恐怕一时难以寻找到,并且怀疑道徒所讲的是些敷衍塞责的话,即便寻着了也不会有什么奇异的景象,便乘没有下雨,仍旧返回山顶,再次在那间茅庵中吃了饭,准备先去九龙。这才从山脊上往西行,开初山中仍然是雾气弥漫,不久就渐渐散开。三里后略微向下走了一些,越过一条山脊,忽然从雾影中看见武功山中峰的北面有矗立的山崖、高峻的石柱,它们向上刺入层层云霄,往下插进深深的地府,这就是所说的千丈崖。成百座山崖丛密地耸立着,交错盘绕,高低不一,凹陷的山洼和突凸的峰石相互掩映。往北直向下走,到处如门如网,如幢如楼,直下到谷地,尽都是丛密的树木、纷乱的杂草平平地铺在深谷中。然而雾气还时时笼罩着山崖,等走到它们的侧边时,雾又忽然散开,好像先前的笼罩,是女人故意用衣袖遮面以回避客人,而后面的散开,又像是用心装出笑脸欢迎客人。大概武功山若屏障横列着,东面、西面和中间共耸起三座山峰,而中峰最高,峰上纯是石头,南面只是山崖突兀而已,北面却是极尽了山崖悬空直立、曲折盘绕的奇美。假使不由此处而是从正路走,假使由此处走而雾气不散开,不是就要说武功山没有奇异优美的景观了吗?共走三里,经过武功山中间一座山岭的西面,接连越过两座山脊,它们都狭窄得仅有一尺五宽。到此处南北都是石崖,而北边的石崖尤其高峻陡削,它们深播无底,盘绕突兀,有许多奇异的景观,山脊上有两座崖壁层层破裂开,如同门一样,向下倾坠到重重深谷中。从那两座崖壁处向下凿通道路,就可以览尽山脊北崖的各处胜景,但可惜的是山高路绝,没有能到达那些山崖间游览的人。又往西,依然是先下后上,这里是武功山的西峰。西峰与东峰无差异,不像中峰那样石崖高峻突兀、条块分明。又走五里,经过野猪洼。在西峰尽头处,看到一座石崖突出来,下面可以容纳四五个人,它叫二仙洞。听说它上面还有个金鸡洞,我没有进去。从二仙洞起山分成两支,路从中间通过。又沿着略微下倾的路往西走四里,到九龙寺。此寺在武功山的西睡,高峻的山岭到了此处忽然向四周分开,围成山坞,中间有块平坦的谷地,水流绕着谷地往西面流出山峡口处的桥,向山崖间倾泻下去。寺是神宗时宁州禅师创建的,与白云创建观音崖,是分别在山的东西两边同时进行的。然而观音崖地势开阔畅爽居高临下,九龙寺地势幽深宽阔,观音崖的地理形势固然不如九龙寺那样既正而又幽静隐秘。若以地势来论,九龙寺虽然稍低于山顶,但它的高度反而在观音崖之上许多。寺中的僧人分住在东西两间小屋中,前些年南昌王曾特意进山到此拜佛,如今寺庙僧房的规模依然齐整。西面房中的僧人留我们住宿,我见雾气已经逐渐散开,便坚考地和他们告别‘走出寺,往西越过溪口桥,溪从南面流下。再往西越过一座山岭,又渡过一条小溪,两条溪水汇合而往南倾坠到山谷中。溪从东面倾泻,道路从西面下插,都是直往南面下去。走五里为紫竹林,有间僧人居住的小屋坐落在高处的急流修竹间,清幽和高爽兼得,也算得是佛教寺院的一处美妙所在。从山上远望此处,还是被掩蔽在重重云雾中;渐朝下走云雾渐散开,而此处破裂的崖壁上水流飞泻,有崖壁上的急流高悬在倒竖的山峡间那样一种态势。又走十里到卢台,一路间或从溪右走,或从溪左行,路线不一,但无不是行走在如巨雷轰响的水声中和似雪花倒溅的白浪间。只是水流在高高的山崖间,被翠竹绿树掩蔽,不能窥见到水流的形态和气势,等到渡过山涧水,又已经是水流平缓的地方了。走出山峡到达卢台,才有布满平坦田块的谷地,纷乱的水流交错从田畦间涌出,我们的行装鞋子都被打湿。回想起前天过相公岭时,要一滴水都不能找到;此处地势高于那里,但石山间溪水环绕,于是成了水流灌注的洼地。这大概是因为武功山东睡的山是一条主脊分出若干支脉,而武功山西睡的山是众多山峰各各分立,山峰上石头突兀崖壁并矗。泥土、石头的情形既然不同,所以干燥湿润的状况也就有差异了。溪两崖住着四五户人家,房屋呈环状离立着,想投到其中的一家住宿,但各家都以新年要宴请宾客的理由推辞了。正徘徊在路旁时,有一群人从东面村中走到村西去,他们正是被宴请的客人。其中一个少年见我没有住宿处,亲自到各家,为我找栖身的处所,把我带到东村已经宴请过客人的一家,〔这家人姓唐。〕这才得以留宿下来。这天行了三十里。

初五日早餐后,雾气仍然遮蔽着山顶。于是往东南翻越一座山岭,走五里下到平坦的田野中,这里是大阶。此处住着几家居民,自成一个和外界相对隔绝的幽深谷地。一条小溪从东北面流来,那是何家坊流来的溪流,卢台的溪水从北面流来,又有条从沙盘头来的溪水自西北面流来,它们汇合而流出陈钱口。两山对耸如门,路也沿溪流而去。出了陈钱口就是十八都平田,它东面对着一块宽展的大平地。大破来的水自北而流出陈钱口,上破来的水自西而流到车江,两条溪水汇合而往东经过钱山流下平田。路从车江沿西面的溪水走,五里后到上破,又进入山中。随后,渡过溪水到南面,又上了门楼岭,爬五里越过岭,又与溪水相遇。过了一个平坦韵山坞又走二里,有座山峰立在溪流中,山峰的南北两面各有一条溪流,它们绕流到山峰前面而汇合,这是月溪的上游。路沿山峰南面的那条溪流进入山中,溪的南面有个石兰冲,山崖很是突兀。又走三里,登上祝高岭,岭北的水流下安福县,岭南的水流下永新县。又从岭头上平平地行二里,然后走下岭往东南行二里,过了石洞的北面,便朝西南攀上一座小山,山间的石头色泽温润但形态高险峻峭。从石缝中往下俯瞰,有个四面环绕的石窟,石窟中有道门对着石缝,门里面有佛家庙宇,庙宇后有个深洞,那洞叫石城洞。洞外石崖环亘四周,石崖间有条缝隙朝向东面,佛庵就背靠着石崖。那庵朝向北面,石城洞在它的左边,洞门向着东北方,但石窟中的门被僧人关闭着无法进去。从石头上俯身呼喊,许久才得以进入石窟内,于是叫僧人烧火做饭,而我进入石城洞中游览,想争取时间出来后作石门寺的旅行。进洞门后沿着石瞪而下,很类似阳羡张公洞的洞门,然而大处超过张公洞。洞中高高隆起的状态与张公洞相同,但深度宽度有张公洞的两倍。洞的中央有条石冈横隔着,将洞分为内外两重,外重有些大石头分别排在洞门口,如同一个平台。平台的中央,耸立起两根石笋。排列在石笋左右的,石台北面边缘处是一根石柱矗立着,它有石笋两倍大,而颜色十分古朴凝重,它从洞底向上高高擎起,上面连接着洞顶。石柱旁有条缝隙,可绕着石柱转。石柱根部冒出的地方,有些石头在周围环绕承托着,它们像是栽种在盘子中似的。石柱旁边有个支洞。曲折地往北再进去,又有一根大石柱,下面如莲花环绕堆叠形成柱子,石柱的上部如同作为仪仗用的华贵的旗帜,顶盖连接着洞顶;这根石柱旁边也有缝隙,可绕着石柱转。大石柱的左边另外环绕着一个小洞,那支洞更加弯隆。等走出洞,吃了饭,见洞非常奇异,未能找到火把,又与顾仆再次进入洞中细细探寻。出洞来已经傍晚了,于是住在庵中。

石城洞原先名叫石廊洞;南破人刘元卿在洞口石窟中创建佛寺后,改名书林洞;如今又叫石城洞,因为洞外石崖环亘四周若像城墙。

《精选游记日记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